首页 > 双创资讯 > 双创工作
双创工作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9 来源:宁夏众创空间共享服务平台

  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已成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安徽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靶心不散、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努力把创新势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攻坚克难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累计有6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等一批重大成果相继问世,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中国第一;多个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方向,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全省创新成果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痛点仍然存在。”全国人大代表魏臻认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聚焦产业“卡脖子”重点领域,集聚各方面力量,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当前,安徽省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阶段,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罗平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及省委关于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部署,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着力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基础创新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在国家战略部署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被多次提及,但这些目标的实现和突破并不容易。”在全国政协委员万宝年看来,基础创新要勇于探索和闯入未知领域的“无人区”,而这样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风险。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和容错纠错机制,面向更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出台系统化、综合性的支持措施,为科研人员营造鼓励创新试错的良好氛围,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无后顾之忧地大胆探索。

  先发布局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

  “十三五”以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连续打赢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救灾、精准脱贫“四场战役”,全省生产总值3.87万亿元、增长3.9%,增幅居全国第4位。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安徽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以新型“铜墙铁壁”和“芯屏器合”为代表的十大新兴产业体系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新兴产业发展关键靠创新。我们企业从一家山区铸造小厂走向国际大市场,成长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杜应流说,“十四五”时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必须聚焦行业最前沿,支持领军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不畅的痛点仍然存在。我们调研发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王容川说,针对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不完善、高校院所与企业对接渠道不畅等问题,要探索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体性战略联盟,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促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尤其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加珍视健康。”全国政协委员马露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徽紧急启动实施16项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良好成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要抓住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机遇,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加快补齐基层基本医疗服务短板,让医药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也让其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构筑高地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系统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共出台了20余件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逐步构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统计监测显示,2019年安徽省创新发展指数113.9,与2013年相比上升4.6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4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在全国人大代表袁亮看来,安徽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但在人才供给方面还存在短板。他建议,要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既要抓“顶天立地”又要抓“铺天盖地”,加快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强磁场。

  科技创新进步离不开持续稳定的投入。全国人大代表金葆康建议,要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健全以信任为前提的科技管理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试点推行科研管理“绿色通道”、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等管理方式。同时,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既要抓“财政资金”又要抓“社会资本”,健全支持创新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推广应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金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

  “要完善科技攻坚机制,立足安徽创新资源禀赋,聚焦十大新兴产业,研究形成全省统一的‘揭榜项目池’,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真需求真问题,也避免政策间‘各自为政’‘交叉支持’。”全国政协委员许礼进认为,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就要把现实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榜公告,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保障机制,让“最强大脑”赛起来,让“高手”动起来,让“最能干的放手干”,真正实现从“竞争拿项目”到“竞争出成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