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创资讯 > 双创工作
双创工作
南川: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渠道
发布时间:2019-09-27 来源:重庆日报

  月初,南川区人社局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就业扶贫 真情相助”的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招聘现场,每一家企业的招工简章上都标注着:优先录用农村建卡贫困户家庭人员。

  这是南川区“造血式”扶贫的一个缩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南川区把扶持就业创业作为脱贫增收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岗位、建立扶贫车间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长效增收。

  培训一技在手 就业有底气

  前几天,峰岩乡峰胜村村民苟开林天天早上准时出现在村委会会议室。“参加学习不能迟到,机会难得。”苟开林说,学习后还要考试,以后他就能“持证上岗”,有技术出去做事就不怕没人要了。

  苟开林口中的学习,是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联合区思翼职业培训学校在该村举办的“养老护理”培训。

  峰胜村是峰岩乡的贫困村,为了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该镇根据当地实际,征求群众意见,向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提出了“养老护理”培训意愿。培训班开班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参加学习的35名学员中,有25名是贫困人员,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上课期间学习纪律非常好。

  今年4月,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完成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状况及就业需求信息采集,建立733名失业状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68名失业状态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截至目前,该局已经为192名贫困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中式烹饪、电工焊工、土特产制作和母婴护理等技能培训,另有86名贫困人员正在培训当中。

  下一步,该局还将搭建乡镇(街道)和培训机构的训需平台,开展定制化、订单式就业及技能培训,使更多贫困户获得一技之长。

  提供公益岗位 就近能上班

  8月2日,西城街道沿塘社区村民杨仁莲早早地背上背篓拿着工具上班去了。“这两天天气热,早点出去把垃圾捡了,可以早点收工。”

  杨仁莲是该社区的建卡贫困户,今年5月,她成为社区的保洁员,每日负责捡拾公路上的垃圾,工作区域包括三个农业小组,每月工资792元。她的老公早在今年1月份就成了村里的保洁员。

  杨仁莲家里6口人,两位老人年过八旬,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小学。8岁的小女儿3年前患急性淋巴白血病,前前后后花了二三十万元,如今每两个月就要去医院做检查治疗。老公几年前在家里摔伤做了两次开颅手术,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儿。对于这份工作,夫妻俩如获至宝,十分珍惜。

  杨仁莲夫妇的工作,源自于南川区对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为加大就业扶贫工作力度,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与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交通局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利用各自职能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过渡安置就业困难贫困人员,切实帮助建卡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就业。

  截至6月底,南川区已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492人。整个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进行申报、公示、审核,台账清、对象准、信息明,有力促进了贫困户劳动力稳定就业。

  就业扶贫车间 脱贫有尊严

  天气炎热,位于木凉镇的重庆市南川区云都挂面厂进入了业务淡季,厂里常常要五六天才开一次生产线。在这里上班的贫困户张帮友正好在家里多干些农活儿。

  张帮友家住玉岩铺村,家里只有他和80岁的老母亲,由于身有残疾,被纳入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在挂面厂上了两年多的班,他对负责人丁德钢满是感激。“淡季一个月上十几天班,旺季一个月上二十几天,但工资却是一样拿。”张帮友说,前两年工资每月1500元,今年已经涨到1800元。张帮友说,能在厂里上班拿工资养活自己和母亲,他觉得“直得起腰杆”。

  2018年,云都挂面厂的工人中,有建卡贫困劳动力1人、残疾人7人,占总就业人数34.7%。今年2月20日,云都挂面厂通过区人社局、扶贫办验收,被认定为南川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

  位于西城街道会峰村7组的南川区高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是区里的“扶贫示范车间”。

  接下来,南川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还将进一步完善落实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政策,因地制宜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扶贫车间”,让更多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