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创资讯 > 信息资讯
双创工作
长阳创谷超百个应用场景“串”起AI产业链
发布时间:2019-08-19 来源: 劳动报

  本报讯 作为“AI+园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位于杨浦区的长阳创谷拥有的“头衔”太多了。从常年闲置的破旧厂房到如今充满活力的创业园区,短短五年间,长阳创谷就成长为上海中心城区首个聚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AI产业园。

  AI为“双创”服务赋能

  在这里,多种不同的AI技术为园区“双创”服务赋能。其中,“AI+政务”应用,支撑着园区创业者的创业梦想。在园区内,由三个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创厢”,是杨浦区市场监管局和税务局新设在园区里的试点工作站,是杨浦区政务大厅在园区的“缩小版”。在这里,各类政务、法务、税务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的自助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政务服务,做到让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走进长阳创谷内的创业者,也正享受着被AI服务的特殊福利。创业者们抱怨新能源车充电桩车位不足,然后就有了随传随到的自主充电机器人,“车找桩”变成了“桩找车”,一分钟一度电快速地为新能源车提供充电服务。过去园区里缺乏健身场所,如今白领们随时可以到无人健身仓、无人乒乓仓,与机器人“教练”来一场对决。创业者们经常加班到深夜,便利店关门了怎么办?在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里,随时都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助购物、结账。

  更为特别的是,长阳创谷是一个开放式园区,长阳创谷总经理奚荣庆告诉记者,每到傍晚时分,居住在附近社区的居民就会全家人一起走进这里。“到无人健身仓做运动,品尝一杯机器人调制的冰淇淋和奶茶,成了周边居民日常的休闲项目。”

  逾50%企业在AI产业链上

  “超百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遍布园区各处,其中有许多服务,是由长阳创谷自主培养的企业提供的。”奚荣庆表示,虽然长阳创谷占地面积不大,但“想象有多大,园区就有多大”。

  如今,园区内已经呈现人工智能企业集聚的态势,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约20家,占据园区办公空间的50%以上。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企业有AI+教育领域的上市公司流利说、AI咨询行业的头部企业埃森哲(中国)数字化创新中心、智能交通领域的代表企业爱驰汽车、AI大健康代表企业伦琴医疗、智能制造领域的代表企业智能云科,以及意仕腾教育科技、际而拓科技、弦圃智能科技、有得卖、富聪科技、源杉科技、北斗星河等一批快速成长的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企业。

  长阳创谷位于杨浦区,一直以来,杨浦注重在人工智能产业链各关键环节上全面布局,在杨浦的重点产业分布图上,人工智能科创企业形成生态群落式分布,形成了创智产业带、创谷产业带、环同济产业带和滨江产业带四个片区。到2018年底,杨浦共有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9家,其中规模以上核心企业40家,核心企业总产值达106亿元。杨浦区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产业高地,通过深化政校企联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搭建“创投联盟”加大企业引进力度,通过示范项目拓展多种应用场景。

  下一步,杨浦区将在打造生态群落、构建应用场景、协同创新平台和双创孵化环境四个环节着重发力,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劳动报记者 陈宁)